導讀:機械化育秧,5個人工一天就可以育100多畝的秧苗,往年傳統種植,要下田耙地犁地人工起壟,費時費力效率低不說,還搞得滿身泥巴。
【農機網 地方農機】連日來,靖西市同德鄉、化峒鎮的稻農們在農機中心的指導幫助下搶抓農時,緊鑼密鼓地開展水稻機械化育秧插秧工作,跑出二季水稻夏種“加速度”。
?
在該市同德鄉果老街閑置的磚場上,村民和農機合作社的社員們正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,將育苗盤擺出一排排整齊平行的育秧苗盤,拋灑覆上營養土,再用將稻種均勻播撒到育苗盤上,然后澆水覆土蓋膜,一氣呵成,現場呈現一派繁忙景象。身后,前些天已經育上的苗床,秧苗已經嶄露頭角,嫩綠的葉片兒滾動著璀璨的小水珠。遠遠望去,一排排“綠絲帶”苗床,猶如“希望”的田野,讓人心曠神怡。
?
“機械化育秧,5個人工一天就可以育100多畝的秧苗,往年傳統種植,要下田耙地犁地人工起壟,費時費力效率低不說,還搞得滿身泥巴。”農機專業合作社社長凌晨介紹道,“我們合作社目前有耕犁耙機3臺,10臺,2臺,主要運用機械化作業幫助農戶開展耕、種、收等的水稻生產環節的服務,目前已接到農戶訂單300多畝機械化育秧和插秧。”
?
隨著他的介紹,筆者也注意到,在道路兩旁的水田里,有多臺農機正大顯身手,有的在翻耕犁地,有的在搬運秧苗、肥料,有的在田里穿梭來回插秧,機器轟鳴,一派繁忙景象。
?
據悉,兩年來,該市堅持把推進農業機械化、現代化作為提高種糧效益的重要手段,通過落實農機補貼政策、支持農機裝備升級,推廣宜機化種植技術,培養農機技能人才等措施,以農機專業合作社、農機大戶、種植合作社為示范帶動引領,圍繞農作物耕、種、管、收、烘干、加工等農業生產環節,推行農業機械化生產服務模式,大力發揮農機“主力軍”作用,真正推動興“機”為農增收增效。目前,該市“雙搶”期間投入各類農機達3600多臺,其中拖拉機390多臺,插秧機56臺,完成水稻機耕面積56310畝,水稻機播機插面積5000畝,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初具規模,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。